净水技术“卫星遥感+执法APP”,推动我国水源地保护进入精准化、智能化时代
发布时间:
2020-02-03 13:01
来源:
据介绍,全国目前大约有2842个地表型集中式水源地,这个数字是动态变化相对稳定的。我国传统的水源地信息调查多以上级检查、地方自查、社会监督等手段为主,如果采用传统地面调查手段来确定饮用水水源风险源名录及空间分布位置,工作量巨大且时效性差,获取的信息也不够客观,年度更新成本更高。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速度快的优势,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的遥感监测,可全面了解水源地水体及周边保护区内水生态安全及风险源信息,可实现对水源保护区内快速、客观的监测。”姚延娟说。
目前,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摸查、整治、清理等各个工作环节中,卫星遥感应用提供的数据支撑,为水源地保护立了大功。遥感应用不仅限于现场执法,中心工作人员还根据现有卫星遥感数据,通过解译,将所有结果斑块(解译出的区域形状) 与地面实际情况一一对应并描述标注,形成了一份水源地保护区内风险源状况的电子化、可视化的原始档案,也就是水源地环境安全信息实现了“全国一张图”。
通过卫星遥感发现的水源地环境问题、保护区边界的空间数据、各省(区、市)自查环境问题数据和水源地现场执法督查数据,以及水源保护区的卫星遥感影像,多源数据共同为现场督查提供数据支持,最后通过“水源遥感执法APP”技术为执法督查人员提供即时定位信息与现场检查所需信息支持,实现基于移动端空间信息的现场督查与执法工作。“水源遥感执法APP”把环境问题清单发送到每个现场执法人员手中,指导执法人员工作。
姚延娟说:“最开始,通过卫星遥感尽管有了足够多的、足够准确的水源地保护区边界数据,但这个‘水源遥感执法APP1.0’是不成熟的,只是中心内部人员使用,后来在一步步的建设中,APP功能逐渐完善,现在的2.0版本才开始被各个地方及专项行动的督查人员使用。一些督查人员只是说APP好用,其实这不仅仅是APP的功劳,APP只是一个媒介,一个手段,设计目的就是把卫星遥感监测到的结果带到现场。我们一直强调卫星遥感,是因为这是APP的动力和生命力所在。”姚延娟特别强调,卫星遥感数据、专题信息解译数据和APP数据传输这三大环节缺一不可,而其中的解译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据了解,解译一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工作很熟悉的人员,一天才能做六七十平方公里,如果做全国的水源地保护区解译工作,大约需要120个人白天晚上连轴转做两个月,才可以全部解译完。
来源:生态环保部,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
相关新闻